第二講 崑曲演出簡史 收看課程錄影
現任國光劇團總監、台大戲劇系教授的王安祈老師,要和大家分享崑曲演出在不同時代的特色。崑曲誕生於十四、五世紀的蘇州崑山,並在2001年被聯合國列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之首。崑曲歷經不同朝代演變,一直到二十一世紀更有了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
一、崑曲腔調流變
原先南方崑曲有四種主流的腔調,稱為南戲四大腔調:
江西 弋陽腔
江蘇 崑山腔
浙江 餘姚腔
浙江 海鹽腔 (西門慶的最愛XD)
明代以魏良輔為首的音樂家們,將以崑山腔為基礎,並吸收其他腔調的特色,將崑曲的格律、曲式改革為「流麗悠遠‧輕柔婉折」的「崑山水磨調」。其後更有文人劇作家依據改革後的音樂格律譜寫劇本及唱詞包括最早的傳奇劇本《浣紗記》、湯顯祖撰寫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記》。到了清初,也出現了傳奇雙璧,分別為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二、著名崑曲演出者
上節課看了由沈豐瑛飾演的杜麗娘,談到杜麗娘,有兩位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崑曲名伶:張繼青和華文漪兩位老師。華老師是上海戲曲學校首屆的畢業生,事師朱傳茗等「傳」字輩藝術家及俞振飛、言慧珠等名師,在六零年代就有「小梅蘭芳」的美譽,更在1997年在白宮獲得美國政府最高傳統藝術獎。張繼青老師是江蘇省蘇州崑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拜尤彩雲、曾長生為師,並學承俞振飛、沈傳芷、朱傳茗、姚傳薌等著名崑曲演員。
《牡丹亭‧驚夢》華文漪主演
《牡丹亭‧遊園》張繼青主演
三、崑劇的傳承與復興
二十世紀初期,因為當時的經濟條件背景和京劇的發展,崑曲逐漸式微,但在1921年,蘇州幾位有經濟能力也喜歡崑曲的文人雅士成立了「崑劇傳習所」,並招收蘇州學童,這些學童的名字第二個字一律改成「傳」字,也被後生稱為「傳」字輩演員。這些崑曲演員仍然沒有完全改善崑曲漸落的地位,一直到《十五貫》的出現。1956年周傳瑛和王傳淞在江南一帶演出《十五貫》,沒想到周恩來也是觀眾之一,周恩來看了戲之後大喜,便邀他們到北京演出。在北京演出時,也受到毛澤東的肯定。《十五貫》是著名崑劇劇目,其故事收錄於明末馮夢龍《醒世恆言》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為什麼這樣一個劇目會受到毛澤東青睞呢?無巧不成書,原來劇情的安排和毛澤東當時宣導的理念「不能自由心證、要實事求是」不謀而合,也就因為這一齣戲,扭轉了崑曲的命運。
四、雅俗共賞的崑劇
先前談的都是較雅的崑劇表演,崑劇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當然也有較為通俗的武戲。武旦的是那些「傳」字輩演員沒有傳下來的戲份,但王芝泉卻揉合了武戲和京劇身段,也有著相當傑出的表現。
王芝泉、張銘榮:擋馬(片段)
崑劇曲高和眾,連日本歌舞伎知名的「女形」(即男旦)─坂東玉三郎都曾出演過杜麗娘的角色。雖然坂東先生和二八年華的杜麗娘有點難被聯結在一起,不過連日本名角都相當傾慕我們的崑曲文化,也是感到與有榮焉。
活動訊息: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有滿腔的心得想要和大家分享呢?馬上和我們分享你的心得,就有機會到城市舞台觀賞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的演出喔!>>我要分享上課心得
相關連結:崑曲新美學課程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