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01.jpg 

之前業餘小助理幫「藝文FUN輕鬆」寫了一篇節目預告(http://trendfoundation.pixnet.net/blog/post/24628301
不小心被專業的心心南管樂坊的執行長盧健英看到了,他特別提供了一篇深度介紹的文章,提供給喜歡南管、崑曲或想更近一步認識傳統藝術的朋友們,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篇好文吧。


〈五百年來第一次南管崑曲同台 她們把閩南和江南融在一起了〉
◎盧健英(心心南管樂坊執行長)

      當心心談起要和旅美崑曲演員錢熠合作的想法時,我心裡立刻湧現「五百年來第一次」的興奮感。在台灣待久了,遇到能超過個一百年的事情就常常肅然起敬,更別提五百年了。

       
      可台灣歷史又是個移民文化層層敷融的結果,一方面對傳統有一定的尊崇,但又因偏居海洋一方,藝術家從不缺乏祖師爺上動刀的勇氣。這回,把南管和崑曲放在一台裡,好似閩南和江南混在一起,聽起來有點兒像本省掛與外省掛的聯姻,語言不大通,可基本上大家又都是吃米飯長大的。

       
      南管與崑曲皆俱有六百年以上歷史,南管音樂在形制上可溯至唐朝,崑曲則成形於明朝,在血緣上都可說是梨園家族的成員(註1),但兩者的味道卻完全不同。南管隨著中國變亂的歷史南遷至福建,再隨移民來台灣,音樂緩慢內歛,音樂中多留白,聽似不忮不爭,其實行腔下拍裡有其稜角及醇韻之講究,樂人往往閉目揣摩對手心性,合則來不合則去,避世性格濃厚;崑曲則經由文人及藝術家發展一再錘鍊發展,在溫煦豐饒的江南水土裡,加入了蘇州水磨腔的點化,無聲不動,無歌不舞,眼波流轉生風,連指尖都充滿著柔媚澤光。

       
      兩者一樣幽微婉轉,卻似天上清靈與人間繁美兩種感受。心心與錢熠好像藝術上失散了多年的姐妹,找到了音樂上的基因關係,運用這樣迥異的兩種特色,心心嘗試了這一次《霓裳羽衣》的音樂改編。文本上借用了洪昇所寫的崑曲《長生殿》,卻捨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亂世愛情不談,這齣音樂劇的傳奇主角即是「音樂」,一齣描述楊貴妃(錢熠飾)夢遊仙境,上元仙子(王心心飾)傳承音樂的狂想曲。心心挑出崑曲最不常搬演,卻又是《霓裳羽衣》一曲誕生關鍵的:〈春夢〉、〈聞樂〉、〈製譜〉三折。〈春夢〉一折以南管為主,著名指套《點水流香》引出夢境般的星辰閃爍,心心在仙女伴隨下從高而降,表現南管一唱三嘆的曲音;〈聞樂〉一段有錢熠無可取代的舞台魅力,錢熠的表演華麗嫵媚,有著傳統楊貴妃少見的明朗愉悅,幽咽處如初苞嬌倦,嬝娜處穠艷照人,排練時吳素君老師常常一面開心地看著,一面忍不住要她「收一點,收一點」,可不正是風華正盛難自棄的時候嗎?這一幕的崑聲中,心心安排南管的三弦亦步亦趨,蕭聲時而低應;〈製譜〉一幕,才真的是南管與崑曲同冶一爐,一曲〈愛風來〉心心與錢熠同唱,幾乎令人分不出誰是南管誰是崑,達到樂聲的高潮。


     琵琶是《霓裳羽衣》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徵,不只是因為南管與崑曲裡俱有琵琶這個樂器,從音樂史上看,它其實是流傳最廣,民間最熱門的樂器,就像今天年輕人手上的吉他一樣,一支琵琶可以自彈唱,如王昭君般去唱流浪心聲,可以組樂團,如《十面埋伏》重金屬音樂般的銳氣騰騰。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區裡它又延伸出不同的個性與音響,《霓裳羽衣》邀請了琵琶演奏家王世榮老師加入,在〈製譜〉一幕裡以一首民族樂曲《月兒高
》(註2) 與南管譜《霓裳詠》相繼表現了後世想像中的霓裳羽衣曲,曲音堂皇,彷彿巍峨宮殿裡梨園教坊樂舞不輟,從南管琵琶,崑曲琵琶到國樂琵琶,音樂永存人世,用不同的形式傳唱人間。一個喜愛音樂與藝術的政府,應該可以包容各種民間之聲與外來文化吧。

      
    音樂反映風土、人情與時代,崑曲與南管曾經因為其緩慢幽微的音樂美學,而差一點在嘈雜快速的時代淘汰,如今,這一代的音樂家不想以「遺產」、「化石」自居,《霓裳羽衣》排練期間,我們到校園裡去演講,並且在包括趨勢教育基金會及創世紀建設的支持下,讓學生們以負擔得起的票價來看表演。有關這個計畫最原始的想法是來自一位觀眾的回應,談到她的正在就讀高中的孩子因為從小跟著她看表演,所以既能談張惠妹、周杰倫的流行音樂,也很喜愛中國傳統戲曲與音樂。我想這是這一代台灣年輕人最該有的特質,在各種文化養份裡豐富生命。在文化及美學上不偏食,既能現代也懂傳統。

 

註1:梨園教坊為唐玄宗時成立的國家級表演團隊,後「梨園」一詞成為傳統戲曲班團的代名詞。

註2:真正的《霓裳羽衣》 相傳為唐玄宗融合印度與中國雅樂而寫成的法曲,而在楊貴妃的舞蹈裡成為唐朝盛世最流行的宮廷音樂,連白居易都忍不住寫下:「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真正的曲譜已在歷史動亂中流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ENDFOUND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